2019年上半年教師資格筆試白皮書(歷史)答案及解析
- 時間:
- 2020-08-20 14:30:31
- 作者:
- 周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四川教師資格網




【導讀】你是否對往年考情不了解就直接拿書啃?備考效率低下且抓不住重點?今天四川教師資格網要與各位參加四川教師資格證考試的考生聊聊關于2019年上半年教師資格歷史學科筆試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答案】B。解析:分封制一般分封的是周王的同姓家族,同姓和異姓的稱呼體現出血緣關系的遠近,實質上是宗法觀念的體現,故B項正確;分封制度下中央很難實現對地方控制,且這一角度不能體現材料主旨,故A項錯誤;君主專制是秦朝時期出現,故C項錯誤;家天下局面形成是在夏朝,故D項錯誤。
2.【解析】C。解析:根據題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義象征軍事首領的征伐權力,而孟子強調的是仁義而非征伐,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為而治”是道家的觀點,與儒家孟子的觀點不符,排除B項;“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用道德而實行仁義的人可以使天下歸服,可見孟子的觀點重在強調仁義、道德教化,故選C項;宗法制度強調的是血緣關系,與題干中孟子的觀點不符,排除D項。
3.【答案】D。解析: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選拔優秀官吏,A項說法過于絕對,故A項錯誤;察舉制更注重考查官員的道德水平,科舉制在這方面并不具有優勢,故B項錯誤;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故C項錯誤;與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舉制通過考試的形式選拔人才,有利于推動社會讀書風氣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會文化水平,故D項正確。
4.【答案】D。解析:“但周渭僅在馬上作揖,符彥卿極為不滿又無可奈何”可見是當時制度對武將不利,不只是周渭一個人的態度,故A項錯誤;“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縣”這是一種常規調任,不能體現“親信”,故B項錯誤;“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縣”這一事件不能體現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故C項錯誤;綜上可見這一現象不是個人的恩怨,而與當時的社會制度設計相關,故D項正確。
5.【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明太祖在地方廢行中書省,設布政司、都指揮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布政司的長官稱布政使,故D項正確;A項是唐中后期掌管地方軍民財政大權的官員;BC兩項是宋初以來分割宰相軍權和財權的兩個副相。綜上所述,本題選D項。
6.【答案】C。解析:題干給出的時間是“20世紀的大幕拉開”,事件是“世界大國集體亮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集體亮相”是指1900-1901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戰后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這一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C項正確;A項是鴉片戰爭的影響,B項是《馬關條約》的內容,D項是甲午戰爭的影響。故本題選C項。
7.【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后期,張之洞創辦了漢陽鐵廠,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廠。1894年,張之洞主持漢陽兵工廠建成,成為晚清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軍工企業。由于其卓越的才能與貢獻,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為晚清“四大名臣”。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選B。
8.【解析】C。解析:題干引用的康有為的言論,購置西方的物質、開辦企業稱不上是變革政治。表明康有為認識到洋務運動只是學習西方器物、興辦企業,沒有觸及中國的政體,意在強調變革中國政治體制的必要性,故選C項;康有為只是看到了洋務運動的不足之處,但是并沒有否定其成果,排除A項;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就是“托古改制”,借用孔子宣傳維新思想,減輕變法阻力,題干材料并沒有涉及該內容,故不選BD兩項。
9.【答案】B。解析:①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標語出現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②項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口號出現在國民革命戰爭時期;③項誓死力爭,還我青島這一口號出現在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④項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出現在抗日戰爭時期;因此題干中的口號、標語按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③②①④,故選B項。
10.【解析】C。解析:一戰期間放松對中國侵略的不是所有列強,故A項錯誤;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英國雖然被美德超過但經濟實力仍位居日本之上,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可知一戰期間由于西方列強忙于戰爭放松了侵略,日本加緊侵略中國,故C項正確;根據材料只能得出一戰期間日本侵華占據優勢,但無法得出始終獲利最大,故D項錯誤。
11.【答案】A。解析:通過表格可知,在國家財政預算支出中,工業建設占據了一半以上,結合所學可知這符合“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史實,故A項正確;國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通過三大改造完成的,故B項錯誤;“一五”計劃側重于重工業的發展,與民生的改善并不密切,故C項錯誤;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的是“大躍進”等“左”傾錯誤,故D項錯誤。
12.【答案】B。解析:“一邊倒”指的是新中國外交立場倒向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一邊,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互相尊重主權和民族獨立、互不干涉,體現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涵,故B項正確;不結盟政策是新時期中國實行獨立自主不與任何國家結盟的外交政策,故C項錯誤;求同存異是萬隆會議中周恩來提出團結發展中國家的方法和建議,故D項錯誤。
13.【答案】C。解析:材料“擔任公職的權利……是賢者方可為之。家境貧寒不成為其障礙”反映了雅典公民任公職的依據不是財產而是賢能,這體現了公正平等的民主原則,故C項正確;材料并不能說明公民大會決策具有科學性,故A項錯誤;材料也沒有反映雅典公職都通過抽簽選舉產生,故B項錯誤;材料主旨并不是說明民主權利的使用注重程序,而是雅典公民任公職的依據,故D項錯誤。
14.【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一次次抖擻精神地重新出現”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法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為近代歐洲資產階級法律體系的建立提供了藍本,故A項正確;歐洲近代社會的行為規范雖與古代羅馬法有關,但不是由羅馬法確立的,排除B項;羅馬法所體現的法律精神歷史影響深遠,民主制度是古希臘的主要成就,排除C項;D項中改變歐洲歷史發展方向的說法言過其實,排除D項。
15.【答案】A。解析:由材料“16世紀20年代,歐洲的冶金家發展了戰艦鑄炮技術,鑄成的新型大炮在大小、射程、威力等方面均大幅增加”可知武器裝備的提升推動了17世紀海外殖民擴張,故A項正確;戰爭性質取決于戰爭的政治目的而非武器裝備,故B項錯誤;技術導致封建制度解體擴大了技術的作用,故C項錯誤;新航路的開辟是在15世紀,故D項錯誤。
16.【答案】A。解析:根據“關于我們在人間所能希望的光榮,我們在人間的時候去追求它是對的”可知彼特拉克主張追求現世的幸福,故選A;主張推翻封建專制的是啟蒙運動,故排除B項;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文藝復興中的代表人物,主張宣揚人文主義,而不是天賦人權,故排除C項;彼特拉克不是科學家,故排除D項。
17.【答案】C。解析: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于企業兼并,出現了壟斷組織,“最終控制全國鋼產量的65%”正是壟斷組織發展表現,故C項正確;A項手工工場基本消失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B項工廠制度的出現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D項跨國公司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才開始出現衰落。
18.【答案】C。解析:材料強調的主題是“政治參與”,結合所學可知,1832年議會改革降低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給予新興工業城市議會席位,體現了政治參與的擴大,所以C選項是正確的。
19.【答案】B。解析:從材料來看,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特點是“高速度工業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的經濟建設中重工業的高速化發展是斯大林模式,產生于斯大林執政時期,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
20.【答案】D。解析:羅斯福的新政主要特點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政府力量干預經濟,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改革(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D項最能夠反映新政的實質。
21.【答案】D。解析:美根據材料“蘇聯在華盛頓舉辦了宇航技術展覽,美國人參觀后感到害怕”僅能說明蘇聯航空航天水平高于美國,故A項錯誤;根據所學,20世紀60年代蘇美爭霸劍拔弩張,出現了諸如古巴導彈危機等實踐,所以雙方關系并未緩和,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美國家庭的廚房展覽,蘇聯人大為震驚:原來生活可以這樣,內心向往美國”僅能說明美國廚房科技水平高,令蘇聯人羨慕,不能證明蘇聯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20世紀60年代,美蘇兩國商定在對方首都舉辦展覽,以此‘和平競賽’”展示雙方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是用“和平”的方式進行對抗,說明冷戰方式的多樣性,故D項正確。
22.【答案】A。解析:材料“但人類已經失去了他們特殊的位置,現在已經被視為有機世界的一部分”,體現了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將人類置于自然界中認識其地位,故A項正確;題干更多地強調一致而不是差異,故B項錯誤;題干材料與人文主義的傳播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人類與自然的一致性,沒有提高人類在整個自然界中的地位,故D項錯誤。
23.【答案】B。
24.【答案】A。
25.【答案】A。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26.【參考答案】
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保證了專制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及文化素養,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明清八股取士,阻礙了人們的思想和文化的進步,導致了中國近代的落后。
27.【參考答案】
(1)根據課程標準,靈活調整教學的目標,并選取史料(更多選取第一手史料),有所偏重。
(2)根據學生情況來選擇史料(不宜選取文字閱讀量過大的史料),對癥下藥。
(3)根據教學重難點選擇史料。
(4)研讀史料,精心設問,置疑解惑。
(5)選擇的史料形式應多樣化,以豐富課堂內容。
(6)要多選取能夠激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史料。
28.【參考答案】
(1)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媒介和資源。
(2)歷史教科書是實現歷史課程教學目標的主要憑借。
(3)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程標準的體現和具體化。
(4)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憑借和基本工具。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6分,共48分)
29.【參考答案】
(1)第二次工業革命解放了生產力,奠定了資產階級解決現實問題的基礎;資產階級代議制和政黨政治的發展,推動了社會民主化運動;階級矛盾尖銳,工人運動蓬勃發展,推動了福利制度的建立。
(2)措施: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規定了企業工人的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為工人提供了勞動保障;通過《社會保險法》,建立了系統的福利制度體系。
特點:以政府為主導,體現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通過社會立法強制性推動。
30.【參考答案】
(1)該教師使用歷史地圖是用在了課堂導入當中,采用了直觀導入的方法。
①在運用歷史地圖進行直觀導入時,該老師并沒有直接將地圖呈現出來,而是先通過教師語言的描述、講解,將相關歷史相關背景及信息進行了呈現,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②該教師在呈現地圖之后請學生觀察,通過對比的方式使學生從中提取關鍵信息,找到不同,進而提出與新課相關的問題,導入新課內容。
③在該教學片段中,直觀運用的目的是導入新課。所以該教師在用完歷史地圖后直接切入本課所學內容,進行提問式的總結。既能夠對導入內容充分運用,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歷史地圖提供了直觀的確切的地域空間圖象,表現了文字難以達到的效果,是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運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能給予學生以宏觀的、整體的認識,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的觀點,同時養成歷史的時空觀念。
31.【參考答案】
(1)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導入是教學活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案例一中導入為直接導入,可以使學生迅速進入主題。但這種導入把握不好,容易平鋪直敘,引不起學生的興趣,難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
案例二屬于經驗導入,經驗導入是一種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其產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興趣來導入新課的方法,這種方法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能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感。所以會出現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
(2)為了更好的發揮教學導入的功能,歷史教師有必要認清導入設置和使用的原則。具體為:趣味性原則、銜接性原則、啟發性原則、有效性原則、簡短性原則。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22分)
32.【參考答案】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展示經濟危機期間美國人民住“胡佛屋”,戴“胡佛帽”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從而引導學生得出人民對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不滿。之后教師設疑:面對深重的危機,美國又將何去何從呢?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利用圖片導入新課,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問題的提出增加了課程的懸念,有利于烘托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臨危受命
教師結合導入的問題提問學生:美國人民對胡佛政府十分不滿,假如你們是當時的美國人民,你們會怎樣做呢?從而引出羅斯福臨危受命,并且承諾會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危機。
(二)實施“新政”
1.措施
教師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本,了解到羅斯福新政主要在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四個方面采取了措施。之后,教師請學生結合課本及相關史料,以歷史小組為單位,分別探究如下問題:
問題(1):金融業的改革舉措都有什么?→整頓銀行;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管制證券業。
問題(2):結合《全國工業復興法》片段分析工業上的改革舉措有哪些?作用如何?→舉措為政府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主要體現在要求各行業制定公平經營章程,規定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工資標準等。特點為將生產置于國家的監督之下,調整企業關系和勞資關系。
教師指出工業措施是中心措施。
問題(3):羅斯福政府在農業和社會福利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農業方面,成立農業調整署,用行政手段調整農業,為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這樣有助于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并穩定農產品價格,防止農產品過剩。社會福利方面,加強社會救濟、通過諸如《全國勞工關系法》等社會立法、進行“以工代賑”。
問題(4):結合史料,分析實行“以工代賑”方式的影響如何?→“以工代賑”不僅能興建公共工程,還能夠增加就業,刺激消費,緩解社會矛盾。
2.特點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究羅斯福新政的特點。討論完成分享看法后,師生明確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就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對經濟進行全面干預。
【設計意圖】羅斯福新政的內容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且高中學段要求對內容進行深化理解,所以采取史料分析、小組討論和教師引導式提問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羅斯福新政內容和理解和掌握。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復習本節課所學。
作業:請大家結合羅斯福新政的影響來思考應該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下節課探討。
【設計意圖】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可以加深同學們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開放式作業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
【相關文章推薦】上文就是2019年上半年教師資格歷史學科筆試答案及解析公告相關內容,預祝各位考試順利,早日成為光榮的人名教師,了解更多四川教師資格證報考條件,請關注四川教師資格網(http://www.c1mqm.cn/)
免費領取教資筆試/面試/普通話備考資料> >